开笔破蒙体验中国传统文化

时间:2024-02-27 23:17:04
开笔破蒙体验中国传统文化

开笔破蒙体验中国传统文化

开笔破蒙体验中国传统文化,开笔破蒙我国儒学一种古老相传的启蒙习俗,通常,是指给那些进入学习年龄的孩子们通过"点破朦胧,以下了解开笔破蒙体验中国传统文化。

  开笔破蒙体验中国传统文化1

开笔破蒙,人生始立。9月12日、13日,本报700余名校园记者分10批走进中国翰园,参加由开封日报报业集团与中国翰园联合举办的开笔礼活动,亲身体验和感受勤学苦习、尊师孝亲、仁爱处世等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
开笔礼,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。在古代,学童会在开学的第一天早早起床来到学堂,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、最简单的道理,并教读书、写字,然后参拜孔子像,才可以入学读书。9月12日9时,在老师和家长的陪伴下,校园记者有序走进中国翰园景区,来到仰圣山广场。他们要在这以高山、瀑流为背景的清雅环境下,在孔圣先哲的像前开始自己的入学第一课。

“衣冠”不仅仅意味着遮羞,更重要的是反映人的精神面貌,因此参加如此正式的活动更是少不了对服饰的要求。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,校园记者按要求换上了独具特色的汉服。换上汉服的校园记者个个头戴黑色帽子、身着蓝色长袍,显得文质彬彬、温文尔雅,颇有学士风度,顿时成了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他们兴奋地拿起手机、相机拍照留念。

《论语》中说:“正其衣冠,尊其瞻视,俨然人望而畏之。” 服饰更换完毕后,校园记者随司礼官调整衣领使其整齐、调整帽子使其端正。释菜礼,是古时读书人在入学时所行的一种典礼,即用芹菜(象征莘莘学子)、韭菜(才华内涵)、栗子(象征立志为学)、枣子(象征勤奋之心)等祭奠先师。“正衣冠”完毕后,校园记者在司礼官的陪同下,向先师孔子像行“四拜礼”。

随后,“朱砂启智”“击鼓明智”“行感恩礼”等环节更将活动推向了高潮。在“朱砂启智”环节,校园记者扬起小脸让司礼官在额头“朱砂点痣”送祝福,寓意“开启智慧”。在“开笔启蒙”环节,校园记者手执毛笔,在纸上书写一个简单而意义深远的“人”字,立志做一个堂堂正正、大写的人。在“传诵经典”中,校园记者在司礼官的带领下集体诵读《弟子规》选文,牢记先贤的教诲。随后,校园记者依次上台,庄严地敲响三声“鸣志鼓”,敲响自己崭新的未来和希望,表达自己奋发学习的愿望。最后,校园记者分别面向父母感恩鞠躬,为本次仪式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。

举行本次开笔礼仪式,就是想通过这种庄重的仪式,让刚入学的校园记者真正感受到入学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,激励他们勤奋学习、尊师孝亲。赵欣然、王佳乐、李若彤等参加活动的校园记者告诉记者,参加这样的活动激发了他们求学求知的欲望,让他们懂得了要珍惜读书的机会,把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,很有意义。

  开笔破蒙体验中国传统文化2

开笔破蒙是什么意思

“开笔破蒙”为我国儒学一种古老相传的启蒙习俗,通常是指给那些进入学习年龄的孩子通过“点破朦胧,笔画朱砂”来对自己的入学老师行礼纪念自己的入学仪式。

在祭拜孔夫子像,诵读《论语》,并在额头中央点上朱砂之后,孩子们就已经是一个入门学生了!我国各个地方一般都在每年的9月1日这一天举行这样的仪式,一个是为了纪念孔子,再就是宣告孩子们已经达到入学的年纪,可以开始跟着启蒙老师学习了!

过程

在夫小“小小孔子研究院”的小研究员带领下,一年级的新生齐颂《论语》,读完《论语》,启蒙老师又教学生学写“人”字;点朱砂俗称“开天眼”,是“开笔礼”的第一个步骤,意思是祝福孩子从此眼明心明,好读书、读好书。

“开笔礼”是夫子庙小学校本课程的第一堂课,属于“论语”的“尚礼课程”部分。在印上朱砂后,每个孩子还获赠一本《论语》、《开笔礼》证书,父母送上写满祝福的卡片。

  开笔破蒙体验中国传统文化3

大沥开笔礼的习俗典故,你都知道吗?

大沥自古民风鼎盛,重文施教,故民间素有“开笔”习俗流传。“开笔”,是旧制教育中少年儿童开始识字习礼的传统仪式,也是儿童进入人生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,亦称之为开学。古时,“开笔礼”是极为隆重的典礼,对每个读书人来讲有着重大的意义,也是人生四大礼之一。

开笔礼习俗——旧制教育的人生第一课

在大沥过去,家有男童,无论贫富,长到五六岁都要举行开笔礼。富裕人家有送孩童到学堂请老师开笔的,也有请老师为孩子在祠堂或家里进行开笔的。在家中举办的开笔礼较之简单,先拜祭祖先,再由祖父、父亲或识字的叔伯,手把手教学童写自己的姓名,并逐句教念三字经首段:“人之初,性本善,性相近,习相远…”

一般贫苦劳动人民都望孩子知书达理,因而也有部分人将开笔礼和开学礼同时举办的。旧时,开学的日子多选在冬季,故也称“开冬学”。开学时,亲友则向主家赠送水纸、毛笔和墨条作为礼品。

开学之日,孩童多于凌晨起床,穿上新衣,参神祀祖,带上用红纸皮包裹着的三本红皮书(三字经、千字文、幼学诗),内夹葱、蒜各一株,裹在孩童腹部,表示“聪明”“会算”,提着写有“一路光明”“步上青云”的红灯笼在带领,由家人挑着装满酒食果蔗的担子,踏着晨曦上学。到达学塾前,还要由成年人抱孩童进学堂,取脚不沾地,“唯有读书高”之喻。入塾后,先参拜孔子,再拜敬塾师。然后再由塾师领着选定学位。坐下前先将带来的糯米“薄撑”(用糖水匀和糯米粉煎成的薄饼)放在座位上才坐下去,其用意是黏在座位上专心读书,不随便离开。

据一些经历过传统开学仪式的老人回忆:正式入座后,老师会问:“你来学堂做什么?”孩童要答:“读书”。老师再问:“你的书呢?”孩童要答:“在肚里”,然后才能接下腹部的三本启蒙书放在桌面上,由老师手把手在描红簿上教写《千字文》中的“上大人、孔乙己、化三千、七十士”几个大字,最后老师再教读《三字经》数遍,开笔仪式才算正式完成。

入学当天,学童家长还要准本好的糕点、甘蔗放在同学的书桌上,每桌一份,视为见面礼,“蔗”取互相借助的意思,有希望孩童新入学能够在新环境中得到帮助,共同成长的祝愿。民国初年开设新学制后,这种入学的旧仪式逐渐废止,但是吃糯米“薄撑”,分果蔗的.习俗依然还常见。

以传统之名呼唤“根”文化回归

改革开放后,随着传统文化的被重新“认可”,开笔礼的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也被重新定义。除了沿承一定的旧仪式外,对学童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和珠江三角洲文化的启蒙教育,也以新的面貌融入了新时代的开笔礼仪式中。

这些年来,祖庙、西樵、大沥等地都有自己的祭孔仪式和开笔礼,仪式流程也多种多样,主要的活动项目有“麒麟引路”“启蒙描红”“朱砂启痣(智)”“击鼓明志”等。

“麒麟引路”的典故源自于孔母诞孔子前夜梦到麒麟,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亦以“麒麟儿”来形容聪慧的孩子。因此,麒麟的出现被视为将有圣贤诞生。

“朱砂启痣(智)”就是用朱砂为刚刚入学的孩子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痣,这又称之为“开天眼”。“痣”通“智”,意为开启智慧,以此寄托美好的愿望,从此眼明心亮。

随着社会日益开放,举行“开笔礼”仪式,在孩子似懂非懂的年龄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来一次“亲密接触”,用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熏陶孩子,激发他们求学求知的欲望,正是努力矫正这种“失礼”现象的重要一步,也是培养他们对中华文明“根”文化的认知和情感基础。

从经典传承看大沥文化坚守

5月5日上午,在大沥镇盐步公园,“新时代 新悦读”大沥镇第十届读书节启动仪式隆重举行,500位学童和家长一起,完成“人生第一礼”——开笔礼!

在正衣冠、鞠躬感恩、击鼓鸣志、启蒙描红等一系列流程中,500位学童认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,懂得感恩,懂得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。

近年来,经典文化正默默地滋润着大沥人的心田,也提升这座城市的精神凝聚力。古人曰:“百河汇江,百江纳海”,开笔礼作为一个经典文化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魅力,这是大沥多元文化同存共融的结果,也是大沥人文气质和品格追求绵长而润泽的真实面貌!

《开笔破蒙体验中国传统文化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